每次翻閱一本厚重包含世界設計大師作品的書時 翻著翻著我覺得很神奇的一件事就是

最少有一半以上(非常保守的估計)的設計師都一定會設計一樣東西 那就是 ---- 椅子

這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難道是一種設計師特殊的傳統?


panton_chair.jpg 

沒想到這個答案在這堂課中出現 讓我了解原來設計椅子對設計師來說是基本功

一張椅子包含的功能 舒適 經濟 材質 趣味 平衡 人體工學 不下於蓋一棟房子

雖然我做的是平面設計 但了解後也覺得設計椅子是一個別具意義的設計挑戰


說實話 <設計邊境>的第四堂課有許多需要動腦筋的討論

第一次看時 我有一半時間手和眼睛在忙別的 耳朵有專心聽 

聽一聽後就覺得 阿我等下得慢慢整理腦中混亂的各種思緒


裡面有許多有趣和值得思考的討論 包括未來新型組織的形成趨勢和新合作關係利弊等問題

 

Video 1. 業餘vs.專業 

 


內容/新知識可以快速吸收 學校學的是學習的方法 思考問題的方法

這段影片的內容讓我想到前一陣子看的一本書說讀書是訓練耐力 也是一個之前沒有特別去想過的看法

還在讀小學的表弟常常考我一些問題 我每次都被他問倒 他一定覺得念完大學的姊姊也不怎麼聰明

那些內容我可能念過 但現在應該都忘了差不多了吧 如果這樣想我們從學校十幾年最後會得到的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學習的內容常很不連貫 從零開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我們的設計老師也常說設計的方法是一樣的 但設計的東西從來都沒有一樣過

我還記得有一次他們需要設計一本教人打毛線的書 幾個大男人這輩子可能都沒碰過毛線

所以上課的時候非常虛心的向有打過毛線的學生討教 

 

Notes: 專業與投入時間心力有關 與身份無關

加速學習(練習), 才是關鍵...


學習關鍵 - 

聞 Know, 思 Think, 修 Practice, 擔 Responsibility, 習 Habit

 

Bauhaus 和 MIT Media Lab 可能很少被聯想在一起

我很喜歡 Bauhaus 的 motto “art and technology - a new unity” 不只在以前 用在現在和未來都很貼切

Bauhaus 的設計自有其風格 想到我們最後一年有一位被稱作是 “Bauhaus 最後一人” 的設計老師

大家那時都想拿他的課 一想到 Bauhaus 就會想到這位老師 因為他就像是一個 Bauhaus 的縮影

從他身上可以感覺到 Bauhaus 的嚴謹風格 是一位舉手投足間仍帶著昔日設計大師風采的老紳士

不過這位嚴謹的老紳士對學生倒是採取自由放任風 他教我們做手工書 從內頁到封套都自己設計

我做的書裡印了自己寫的劇本 可能從以前到現在我都對出版書有莫名的喜愛吧



 

Video 2. 合眾型創作...

 

 

Charles Leadbeater 是一位英國的記者和作家 曾是 Financial Times 和 The Independent 的報社編輯

和 Helen Fielding 一起設計了 "Bridget Jones Diary" 專欄 為多家大型企業和英國政府顧問 

Leadbeater 提出的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合眾行創作) 近年尤其因網路的發展備受重視

它的幾項特點包括:

1. 使用者是生產者 消費者是創造者

2. 網路(溝通管道)+充滿熱忱的職業和業餘消費者+工具=創新合作

3. 消費者不再是被動的

 

Leadbeater 觀察到在很多領域中出現了許多為了愛好而做事的業餘愛好者

這些人對他們的興趣有熱情 放入很多研究和時間 透過網路這些有熱情有知識的業餘愛好者一起討論一起創作

而這種現象崛起的原因Leadbeater認為是來自於人們在工作無法抒發自己 他們不覺的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雖然我們常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是結合自己的興趣熱情與工作 不過我也觀察到很多在工作上並不開心的人

我自己在第一份full time job的時候也覺得常在做一些幫地球增加垃圾廢紙的工作

每天處理的小雜事也讓人覺得不停的在原地打轉 這時候真的需要一些除了工作外的東西讓你覺得工作是有意義的

 

創意的版圖在擴大 如同 Leadbeater 討論的 其中現實的一面仍是是否有資金可以支持

在以前的組織中使用者(消費者)和創造者是分開的 使用者花錢購買創造者的產品

但在未來的新型組織中會分成提供平台交流管道和工具的組織 和消費/創造合一的使用者

在傳統的情況下 像 online game 使用者會支付費用給這個交流平台

但也有很多狀況是使用者互相花錢買對方的創作 平台則從其他地方(廣告等)得到資金

目前為止是這兩種方向 如果平台能夠找到方法支付使用者費用那也是一個創新 

(個人認為這種複雜的多項資金交流是新組織最須創意的一部份) 

 

Leadbeater 相信 “創意一直都是高度合作性的 或許也是大量互動的”

針對他所說的 "創意是累積與合作的" 這堂課接下來花了很多時間來探討許多人類和合作所遇到的境況

 


 

Video 3. 大公司 vs. 小公司...

 

 

Pro-Am(業餘愛好者)關鍵

擁有知識:發展概念

擁有熱情:接受風險

擁有工具:製造成果

沒有組織:不計報酬


創意來自合作與互動

孤獨仰望繁星點點, 不會產生創意

周遭同儕濟濟, 財勢創意泉源

小石頭該做的事是 分享知識 鼓舞熱情 交換工具 解構組織



 

Video 4. Way-new collaboration 新合作方式 by Howard Rheingold 

 

 

作家 Rheingold 在演講中提到 “Prisoner's Dilemma 囚犯困境” 和 "Tragedy of the Commons 公產的悲劇”

課堂中討論到:"為什麼合作很困難?" 按照囚犯困境的理論是因為我們非常害怕被"背叛” 也就是自己的利益受損

如果要合作就需要信任 信任很多時候是來自是賞罰分明的規則 有時是共同的利益

 

這篇演講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只有自己覺得是囚犯時 他們就是囚犯”

在思考中常說要跳脫出框架 我們往往被自己侷限住 但跳離後會突然覺得海闊天空沒有了邊界

這堂客花很多時間在讓大家思考生活中時常出現的囚犯困境 我想就是因為“id”察覺, 辨識出生活中的困境很重要

困境是自己造成的 但唯有發現自己是在一個框或困境後 才能開始思考如何逃脫

 


 

Video 5. 一些關於囚犯困境的課堂討論

 

 

如何破解自私? 透過無數的困境經驗後了解利他就是利己

網路讓困境變得透明化 也讓合作變得比較容易


我也很喜歡這段提到 Herman Miller 傢具公司的前兩任董事長在健身房裡把其他人隨手亂丟毛巾撿起來時

他的朋友問他一句話:"你是因為撿毛巾撿成董事長 還是因為你是董事長所以在撿毛巾?"

這個問題有點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是因為做他人不在意的事獲得成功 還是因為成功所以注意到其他人忽略的事?

我想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 先有心讓自己對待事物的看法與別人不同 隨著這份不同漸漸移高 看到的事物也就越來越多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是因為看破困境而不被囚住 還是因為沒有被囚住所以看破困境?

 

 


 

 

 

相關連結:

<設計邊境-1>什麼是設計?

<設計邊境-2>未來五千天的世界

<設計邊境-3>創意來自何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